襄阳
七点通搬家公司
400-6877-688
襄阳加强乡村振兴建设,推动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

  经受住极端天气和灾情考验,粮食种植面积达1188.05万亩,同比增加8.02万亩;粮食总产量达到94.63亿斤,同比增加0.14亿斤,位居全省第一;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1700亿元,同比增长15%;纳入统计的2474个村(社区)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万元,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1658个……

  盘点2021年“三农”工作高质量发展成绩单,这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欣喜。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,2021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定位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粮食生产喜获丰收,生猪产能快速恢复,农业产业链建设乘势而上,美丽乡村加速蝶变,农村改革持续发力,科技创新态势强劲,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。

  牢牢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

  2021年11月3日,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。襄阳市农科院参与完成的“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”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这是襄阳目前在农业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。“全市各级各部门为我们创新科研组织形式,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强有力支持,这是我们能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所在。未来,我们将紧紧依托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,围绕襄阳农业产业链技术需求,布局创新链、提升价值链,全力支撑襄阳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粮食生产,根本在耕地,出路在科技。围绕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全市上下坚决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,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,加强种植结构管控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,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农种粮的积极性,使粮食种植面积近10年来始终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,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安全。

  近年来,全市大力普及推广种植优质良种、适期播种、合理密植、测土配方施肥、全程机械化技术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,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,推进畜禽粪污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,累计落实各类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面积150万亩以上;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(2020-2022年),计划投入28.66亿元,建设143.28万亩高标准农田;通过稳步推进“粮改饲”,大力建设优质水稻、优质专用小麦、油料基地,发展有机、绿色粮油产品,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。

  据介绍,2022年,全市将确保秋粮种植面积只增不减,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,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面积180万亩以上,并全面完成59.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。

  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

  南漳县生猪年出栏量在100万头以上。过去,由于没有规模化屠宰企业,生猪产业发展无法摆脱“以养为主”的“尴尬”,除少数在本地人工屠宰外,绝大多数生猪都卖到了外地,满腹“市场风险、污染防治等本地承担,大块利润流往他处”的“无奈”。直到牧兴有机食品有限公司(简称牧兴公司)投产后,其每年50万头的屠宰产能才一举解除了南漳这个生猪调出大县多年的“尴尬”。

 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牧兴公司投产以后,南漳县生猪产业实现了集中智能化屠宰,产业增加值也实现了翻番,单一的活猪调运销售成为过去,为全市建设生猪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

  2021年,市委、市政府立足自然资源禀赋,坚持市场导向,启动了粮食、菜籽油、生猪、现代种业、茶叶、林果、道地药材、特色淡水产品、蔬菜、家禽及蛋制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,要求各级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,实施集群发展、品牌建设、科技创新、金融支持、龙头培育“五大工程”,助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,力争到2025年,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1个,100亿元至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7个,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650家,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业企业达到1家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。

  全市为每条产业链配套制定“一个实施方案、一个年度工作要点、一张重点项目清单、一套工作推进机制、一套考核指标体系”,形成“1+5”工作格局;建立健全“月碰头、季调度、年总结”的联席调度机制,推动产业链各项措施落实落地。此外,在市级每年1.1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基础上,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重点产业链专项资金,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;每年统筹5000万元,对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。

 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,襄阳谋定后动、谋定快动,迅速形成了大抓农业产业化的浓厚氛围。据统计,2021年,全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,总数达到7家;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0家,总数达到113家,数量位居全省第一。2021年,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634.24亿元,增速21.39%;襄阳国际旅游茶城、保康茶叶深加工、牧原生猪屠宰线、枣阳黄桃深加工生产线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襄阳;襄阳高香茶品牌进一步打响,襄阳牛肉面享誉全国……

  美丽乡村入眼来

  利用本地废弃石头与本地植物科学搭配,在村边、屋边搭建小景点;结合种植2000亩黄花梨的优势,发展农业观光旅游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、采摘……通过“两基”补短板强弱项建设,宜城市南营办事处三桥村村容村貌为之一新,产业发展为之一振。村民郭俊勇高兴地说:“实施‘两基’补短板强弱项建设,真是把工作做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。”

  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。2019年4月,全市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,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,围绕“缺什么补什么”,全域推进农村“两基”补短板强弱项建设,并印发了《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实施操作指南》《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“十不准”负面清单》。目前,第一批570个村、第二批928个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,第三批936个村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。

  “在‘两基’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带动下,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正由点美向线美面美拓展、由颜值向品质气质提升,对巩固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起到重大推动作用。”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在具体工作上,各地大力挖掘自身的地理、人文特色,把产业兴村、旅游活村、乡村治理、乡风文明等内容有机融入建设,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,培育了枣阳市吴店镇西赵湖村等一大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。

  襄城区余家湖街道钱营社区离城区近,靠近国道,地理条件优越。社区“两委”班子成员转变观念,决定将现有资源对外发包,与市兰花协会合作,在社区建设40个标准大棚;将1500亩土地流转给一家公司,建设种植基地、缫丝厂、丝绸博物馆。如此一来,社区不仅每年有固定的收入,还带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创收。

  枣阳市王城镇金银村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金银花。2020年,该村整合500余亩土地,引进能人种植金银花优良品种,目前每亩平均产值在1万元,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升,村民也得到了实惠。

  襄州区黄集镇彭梁村深入挖掘“莲花寺”文化,以饭团、黄酒、冬枣为主题,新建黄酒体验馆等场所。

  高新区米芾社区挖掘米芾文化,建设书法展厅、藏石馆等,并定期举办“米芾墨韵书画展”。行走其间,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  襄州区龙王镇闫营村积极探索,推进乡村治理,大力实施“三乡工程”,积极选树典型,每年评选孝老爱亲模范、乡贤、好儿女、好妯娌、好公婆、最美庭院等,弘扬文明新风,破除陈规陋习,鼓励大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