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党政考察组赴苏州考察学习两天。虽然时间不长,但考察点位多、类型全、对比差距大,让考察组成员大开眼界、感触很多。襄阳与苏州历史渊源颇深。2500多年前,襄阳志士伍子胥兴建姑苏城,历经岁月沧桑,城址至今未变。1200多年前,襄阳诗人张继下江南避战乱,吟出“姑苏城外寒山寺”的千古名篇。历史风云变幻、潮起潮落。现今的襄阳与苏州,已有巨大的发展差距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苏州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六,远超其省内的“老大哥”南京。作为昔日“三线建设”的重点城市,襄阳的经济总量不到“老大哥”武汉的三分之一,面临“标兵渐远、追兵渐近”的紧迫形势。
1978年,改革开放之初,苏州的经济总量虽高过襄阳,但不及南京、武汉,现在却远远跑在了前头。诚然,这里面有国家布局的因素,但恐怕更多是干部眼界、理念、作风的差距。
苏州工业园区虽说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,但在建设之初,当地就是一片低洼水田,建设环境未必好过现在的东津。为了起草项目建议书,苏州相关部门的干部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,有的因为太累坐塌了折叠椅,有的为了赶任务,穿着被划开口子的裤子工作了近一个月。园区建设时,很多干部驻守工地,碰上阴雨天,脚上长满湿疹。因为天太黑,有人不小心跌入水塘里。
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初由当地政府自费成立,连国家“准生证”都没有,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未必好过现在的东津。为了招来好项目,昆山干部在上海的机场“蹲点”招商,得知昆山不在考察之列,便动用全县最好的车把客商接来参观。为了招引一家外资企业,昆山干部跑南京、北京100多次诚心邀请。为了建设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,昆山领导跑北京84次争取支持,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。
这些例子充分表明,没有政策支持不是借口,发展条件差也不是借口。只要不等不靠,唯实唯干、先行先试,就能另辟蹊径、成功突围。
襄阳的发展条件优越,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有20年,无论区位、交通、产业、资源、人力、环境都不差,没有理由不发展得更快更好,没有理由不尽快缩小与“老大哥”武汉的差距。
因此,全市上下务必发扬“争抢转”精神,保持“拼抢实”作风,大干快干谋发展、抓发展、求发展。
我们绝不能小富即安、得过且过,沉醉于“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名”沾沾自喜,而是要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赶超意识,加大力度、加快速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。
我们绝不能按部就班、自由落体,“脚踩西瓜皮”滑到哪里在哪里,而是要发扬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的开拓创新精神,主动作为、攻坚克难,把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。
有差距并不可怕。只要正视问题,坚定信心,奋发图强,我们就一定能在比学赶超中实现跨越发展。